未来,我们在操控无人机、汽车、游戏机扔掉手柄,用意念控制,该是怎样一种美好?此次亮相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上的脑控无人机成为本次大赛的“网红”项目,备受关注。由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新型脑机接口的多模式脑控无人机,操作人员通过大脑信号就能够精确地控制无人机完成复杂的飞行任务,目前已经实现室外稳定飞行。
上,下,左,右,悬停,操作人员只要注意力集中,在脑海中想象出指挥意念,无人机就会按照想象的方式飞行,目前,这五种信号已经通过实验,完成飞行任务。“操作很简单,只需要戴上可以提取脑电信息的头套,用意念来控制是上下飞还是左右飞。”团队成员赵正义介绍说,这个系统能够实现人在室内精准控制室外环境无人机的飞行路线,系统性能优越稳定。
记者了解到,这项技术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多模式脑控无人机团队通过多年的研发,最终研制成的一种多模式、高性能、高适应性的无人机脑控系统。利用采集实验人员在事件想象、注视闪烁光源、意识眨眼时的脑电信号,提取相应的特征信号,用于控制无人机完成左前、右前,上下等飞行和悬停5种动作的飞行任务。
据悉,该项技术是首次提出并实现多模式脑机借口技术,并应用于脑控无人机中,大大提高了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适用性。同时,首次实现了多模式脑控无人机在室外环境的稳定飞行,突破了已有的脑控技术只局限在实验室环境下的瓶颈。提出了针对事件想象、视觉刺激和眨眼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新方法,改善了脑控系统的响应速率和准确度。
赵正义告诉西部网记者,脑控无人机技术还可以运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将脑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适应性。还可以运用在救援救灾上,能够更迅速、更能适应复杂恶劣环境。
此外,残疾人辅助设备也可以使用该项技术,借助脑控完成操作,重新获得与外界的交互能力。如果用在工业控制上,将适合处理复杂恶劣环境的突发状况;用在游戏产业上,可以实现意念控制,改善游戏者的体验。